善于“示弱”、“用弱” ——例谈班主任工作的智慧
1998年4月4号晚自修后,宿舍里就仅剩一人徐伟,徐伟也不知道其他人的去向,我颇感奇怪。22点钟时,宿舍里还仅有徐伟1人,不免有点担心起来。22点30时,依然如故。我不禁着急起来,心里嘀咕:上街玩了。到几家游戏室和小吃店查看,一无所获。晚上24点,又详细问了徐伟,还是不知道。我真的心急如焚,怎么办?立即向校长汇报,一家一家打电话,校长和家长还不人心惶惶,这一晚都不能消停。不打,万一出事了,责任可就大了。没有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与家长通报。真可谓进退两难,我陷入了沉思。不出事,一切都好办。这个宿舍,除一个调皮外,品学兼优的学生有4个,其余的都较稳重,肯定不会出事。那就别惊动家长和校长。第二天凌晨4点钟,我去宿舍一看,全躺在床上。我简单地问了几句:昨晚上哪儿去了?在街上玩的。(明显说谎!)我没有揭穿他们,就说了一句:“回来了,就好!没事,就好!这样我就能睡一个安稳觉了!”说完,就走了。此时悬着的一颗心才掉了下来!
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按常规,停课交代问题,检查反省呈报材料,给予处分。转念一想,不行。这样会弄得整个班级人心惶惶,要有半个月不得安宁。权衡再三,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这几个同学一马,就当这件事没发生过一样。因为他们也在猜测老师将怎么处理他们,心里肯定像十五个吊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偏反其道而行之,不闻不问,让他们自己去反思。以后,我也常去宿舍看看他们,但从不提这件事。一直到学生高考结束后,与学生们一起聚会,有学生忍不住问我:“王老师,你为什么不追究我们高二夜不归宿的事?”“你们肯定有原因,但你们肯定不会出事,我相信我的学生!”我答道。此时,才知道了原委。原来高一扫墓时定了去泰州,后改步行去田河,学生很有意见。到高二时,高一则又去泰州扫墓。他们对学校的做法有意见,心里失衡,一冲动,就到泰州玩了。回来后,徐伟给他们讲了我去寻找他们的情况,觉得自己冲动了,让老师担心,对不起老师。后来,老师有没有追究这件事,最大限度地宽容了他们,没给他们任何处分,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去搞好会考复习(当时高二年级春学期会考)。以后一有人提出出去玩,在宿舍会立即遭到了反对,我们再出去玩,对不起王老师。一直到这个时候,这件事总算水落石出了。
作为班主任在这件事件的处理上,我的“大胆”让我多年不敢讲出这事的真相。主要是这事的处理上不符常规。班主任工作有许多刚性规定,许多班主任喜欢用“强”。其实有时用“柔”,做到刚柔并济,班主任要择机“示弱”、“用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上述案例中我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示弱”、“用弱”以爱心为前提。不爱学生,你不可能示弱、用弱。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出班主任的爱心。学生不领情,这是出了好心没好报。以教成人结成冤的心态,是不可能“示弱”、“用弱”。我整个一夜宿舍多次,用关心的语气和学生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关心和关切。
“示弱”、“用弱”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常言说因材施教,是要了解教育对象,施以合适的教育方式。你不了解学生,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示弱”、“用弱”。一个宿舍的集体夜出不归,如果对学生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会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就会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作出较为“强”的决定。
“示弱”、“用弱”的基本方法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宽容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信任。宽容能给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宽容能给学生学会尊重自我,理解他人的能力。上述案例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王洪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