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6-04-16 14:1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以往学生评价几乎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他方面的评价或未涉及,或作为一种陪衬,涉及较少。随着学生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受人文科学思想的影响而越来越强调对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流等内容的评价,使学生评价的内容日渐丰富和全面起来,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单一方面的评价,因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双方的影响而重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中日渐关注对学生学习各方面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和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学生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从现有的学生评价情况来看,存在着学科成绩评价方法滞后的问题。长期以来评价一学生的成绩好坏,都是孤立地看考试成绩,及在班级、年级上的名次。按照旧的评价方法,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获得肯定及赏识,从而学习积极性得不到保护,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科成绩评价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包括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立性,每一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不同。
       3、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与必然。
      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探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多元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口头回答或书面测验、考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探索和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评价重心的转移。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2、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生评价方式。
      构建和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学生在自身发展和学习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
       3、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其在评价中的效能
      探索并逐步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于学生的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学生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本课题就是来研究有效的、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手段,可以作为整个新课程评价课题的子课题。本课题试图通过:
       1、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2、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研究;
       4、教学发挥评价激励性功能的研究。
      以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2.第二阶段采用实验法、案例研究法
       3.第三阶段采用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09.7-2009.9):成立课题小组,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制定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方法及手段,并制定实施方案,拟定阶段性研究任务。
       2.实施阶段(2009.9-2011.7):落实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阶段性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1.7-2011.10):完成结题报告,整理资料、展示成果、接受上级鉴定验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达成以下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通过课题研究,根据学生评价信息的统计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诊断问题和提出建议,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学生更好地反思学习,改进学法,促进自身成长,提高学习效率。
       3、探索“学生评价”的基本结构及规律,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4、遵循评价方案。通过课堂听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参与性的评价等环节,实施评价活动,进而验证评价标准的实效性。
      九、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优秀研究论文;
       3.反映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