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阶段性小结

发布时间:2016-04-16 14:2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阶段性小结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姜  涛    邮编:225323
 

      我校于2009年5月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的子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的研究工作。半年多来,课题组全体人员尽职尽力,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将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现回顾、总结半年多来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将研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构建体系。
       2009年5月,课题正式立项,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课题组,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科学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
       3.组织课题组教师有计划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4.召开开题报告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全面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
       2009年6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研究全面铺开。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全面开展工作,将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探索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以课堂教学为支撑,在寻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制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现在的阅读现状。
      只有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才能够更好地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课题组抽取学校高二年级10个班共534名同学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其结果分析如下:
      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19%的同学有经常阅读的习惯,72%的同学有偶尔阅读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9%的学生平时几乎不阅读。中学生对阅读的不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在阅读类型方面,在“你最喜欢读哪一类书?”的问题中,有37%的同学选择“娱乐类”,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所占比重最大;有34%的学生选择“文学类”;12%的学生选择“漫画类”;7% 的学生选择“科普类”;6%的学生选择 “艺术类”;4% 的学生选择“其它”。在文学类书籍中,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经典名著。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娱乐杂志和通俗文学上。
      在阅读教学方面,57%的学生选择讲读结合;18%的学生选择听老师讲;21%的学生选择自己读;4%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得出结论,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解读的空间。
      在阅读方法方面,68%的学生认为阅读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但是其中超过8成的学生认为阅读后被要求完成题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58%的学生认为阅读方法的不当阻碍了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21%的学生认为阅读没有获得成就感。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并不排斥阅读,但是考试中被肢解的题目成为学生喜欢阅读的最大的障碍。
      在学生希望得到的帮助方面,65%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提供一份科学合理的读书书目;54%的学生希望家长或老师能替他们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57%的学生希望能在阅读方法上得到指导。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读哪一类型书,如何有计划地读书上认识仍然模糊。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计划性、合理性等方面还缺少清晰的认识;阅读活动中缺乏自我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意识;大多数学生把阅读与考试对立起来;希望能快速感知阅读的效果,希望能得到老师有效的帮助。
       2. 重新认识“最优化”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以上在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我校申报的课题,课题组全体老师重新学习了解“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原为数学术语,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和生产管理部门,其含义是按照一定标准设计最佳方案,以求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结果,这一原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达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苏联尤·克·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这种理论为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它具体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并根据教学实际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花费最少的教育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课题组探索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的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中学生时代的认知特点,举办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2)去除“功利化”思想。
      部分学生在我们课题组的BBS上留言说:“老师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就要写一篇读后感。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打心底里反感!”由此可见,中学生不是没有阅读的兴趣,而是这种兴趣被肢解了,被压制了。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坚决不提阅读条件,不用题目检测学生阅读效果,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其实,读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到了一定火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答题能力当然也会水涨船高。
      (3)给学生提供展示读书收获的舞台。
      通过开展“课前三分钟”、“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把他们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向大众展示,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以消除阅读中没有“成就感”的自卑失望的情绪,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好读”的氛围,吸引他们去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
      (4)注重阅读引导,教授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课题组老师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讲座,讲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5)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
      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最优化的课堂里,阅读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学生的问题,陶醉是学生的陶醉。
      由此,我们提出,最优化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一种原生态的阅读。具体特征如下:①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它的整个过程是生成而非预设的;②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③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这“三边”中,作者潜在于文章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要追问作者,又要通过文本的言语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问题以及对你的问题的回答。阅读中的问答是读者与作者的相互问答,作者的代言人是文本,而不是任何第三者。
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工作就应该是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读者,主动参与阅读,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寻求作者的解答,从而发展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
      很明显,阅读教学最优化的课堂中,“读”,是学生读,读的对象是作者(作品);“问”,是学生问(包括学生发现作者之问),问的对象主要是作者。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主要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与作为阅读客体的虚位的作者之间的事。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组
                                                                                            2010年2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

Baidu
map